蚜虫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害虫,它们不仅直接危害作物,还可能传播病毒病,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防治蚜虫,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药物:
1. 烟碱类杀虫剂
- 吡虫啉: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对蚜虫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方式,能干扰蚜虫的神经系统,使其麻痹死亡。持效期较长,一般可达15天左右。
- 啶虫脒:对蚜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受体,阻断神经传导。具有速效性好的优势,施药后能快速见到效果,对环境相对友好,对天敌的影响较小。
2. 菊酯类杀虫剂
- 高效氯氰菊酯:杀虫谱广,对蚜虫有一定效果,但一般不单用,建议复配烟碱类杀虫剂使用。
- 顺式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等:也属于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击倒力强等优点,但长期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3. 吡啶类杀虫剂
- 吡蚜酮:有较好的内吸触杀杀虫效果,害虫接触药液以后,会停止取食逐渐死亡,杀虫速度偏慢。使用时,不建议单独使用,可以复配烯啶虫胺等。
4. 其他特效药剂
- 氟啶虫酰胺:属于防治抗性蚜虫的一种特效药剂,主要针对成虫,杀虫速度偏慢,使用时建议搭配吡蚜酮、啶虫脒等。
- 氟啶虫胺腈:也是一种防治抗性蚜虫的特效药,不建议单独使用。
-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新型蚜虫特效药,能够有效杀灭蚜虫。
- 螺虫乙酯:在果树蚜虫上面使用量最大的一种药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效果不错。一般不单独使用,可以搭配烯啶虫胺、氟啶虫酰胺等。
5. 生物源农药
- 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以及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等微生物源农药,它们对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友好,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生物源农药的杀虫速度相对较慢,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配药和施药,避免超量使用或误用。施药时应穿戴好防护服和口罩,避免药液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施药后,及时清洗施药器械和防护用品,防止污染环境和伤害人畜。还应结合农业防治(如合理轮作、清除杂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物理防治(如黄板诱杀)等多种手段,形成立体防控体系,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