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蜱虫活跃的高危季节,其叮咬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风险甚至死亡。结合相关案例与防护建议,需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一、蜱虫危害与致病风险
- 传播致命疾病
蜱虫可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发病至死亡仅需7天。 - 局部感染与过敏反应
蜱虫唾液可致皮肤充血、水肿,若虫体残留体内可能引发创口感染。部分人群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过敏症状。
二、预防措施
- 户外防护
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袖口,避免在草丛、灌木丛长时间停留。 - 归家检查
户外活动后需仔细检查全身(尤其腋下、耳后、腹股沟等部位),宠物和衣物也需排查。
三、被叮咬后的紧急处理
- 正确移除蜱虫
- 使用镊子或专用工具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缓慢拔出,避免生拉硬拽或捏碎虫体。
- 如无法自行处理,立即就医。
- 消毒与观察
- 用酒精或碘伏清洁伤口。
- 密切观察2-3周,若出现发热、呕吐、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四、高风险人群与地区
- 易感人群
山区、丘陵地带从事农作或野外活动者风险较高,40岁以下患者预后较好,但高龄或免疫力低下者易转为重症。 - 流行区域
河南、湖北、山东等省份5-7月为发病高峰。
蜱虫虽小,危害极大。通过科学防护与及时处理,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