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咬伤与蜂蜇伤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致伤方式
- 蜂蜇伤:蜂类通过尾部刺器注入毒液,蜇伤后毒刺可能残留在皮肤内(如蜜蜂)。
- 蜈蚣咬伤:蜈蚣通过前足毒爪刺入皮肤并释放毒液,实际为“蜇伤”而非咬伤,可能形成两个针孔状伤口。
二、伤口特征
- 蜂蜇伤:
- 蜜蜂:皮肤可见单个针尖状小孔,可能残留毒刺。
- 黄蜂:伤口红肿更明显,无刺残留。
- 蜈蚣蜇伤:表现为两个对称的瘀点或小孔,周围皮肤红肿、充血。
三、毒液类型
- 蜂毒液:
- 蜜蜂:酸性毒液(含组胺、透明质酸酶),引发局部炎症和过敏反应。
- 黄蜂:碱性毒液,毒性更强,可能导致全身症状(如过敏性休克)。
- 蜈蚣毒液:含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可引发肌肉痉挛、心律失常等全身反应。
四、症状表现
- 蜂蜇伤:
- 局部:红肿、灼痛、瘙痒,严重时出现水疱或坏死。
- 全身:头晕、恶心、呼吸困难(过敏者可能发生休克)。
- 蜈蚣蜇伤:
- 局部:剧烈刺痛、灼热感,伴淋巴管炎或组织坏死。
- 全身:头痛、发热、恶心,偶见抽搐或昏迷(多见于儿童或敏感体质)。
五、处理方法
- 蜂蜇伤:
- 蜜蜂:拔除毒刺后用肥皂水清洗,冷敷缓解肿胀。
- 黄蜂:用食醋等酸性液体中和毒液,严重者需就医。
- 蜈蚣蜇伤:
- 立即用肥皂水或石灰水冲洗伤口,外敷鱼腥草等草药,冷敷减轻疼痛。
- 出现全身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毒素扩散。
六、其他注意事项
- 蜂蜇伤需警惕过敏反应,可服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蜈蚣蜇伤后避免挤压伤口,防止毒素扩散。
- 两者均需观察24-48小时,若出现持续肿胀、发热或意识障碍,应立即就医。
(注:部分文献指出蜈蚣实际以“蜇伤”为主,其口器无分泌毒液功能,严格区分时建议使用“蜇伤”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