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蟥(水蛭)是淡水环境中常见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淡水水域,尤其偏好有机质丰富的河流、湖泊、稻田及沼泽。它们昼伏夜出,以吸食血液或腐殖质为生,耐饥能力强,且具有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独特繁殖方式。我国山东微山湖、长江流域及南方省份是主要分布区,部分品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生活习性
-
栖息环境:
蚂蟥多栖息于浅水区、水草丛、泥沙底部或潮湿陆地,冬季潜入泥土冬眠,春季气温回升后活动频繁。它们对水质要求较高,常见于无污染的淡水环境,如池塘、沟渠等。 -
食性与活动:
以吸血或腐殖质为食,猎物包括小鱼、蛙类、螺类及昆虫幼虫。白天隐蔽,夜间活跃,依靠吸盘吸附猎物并分泌抗凝血酶吸取血液,一次饱食可存活数月。 -
繁殖特点: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春季至夏季为繁殖高峰。雌体产卵茧孵化幼体,幼体即可独立生存,繁殖力强。
分布区域
- 国内分布:
集中于山东微山湖(产量最大)、长江流域(浙江、湖北、湖南等)及南方水田区,不同品种如金线蛭、茶色蛭在特定区域形成优势种群。 - 全球分布:
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的淡水流域为主,如巴西、尼日利亚等国的河流与湖泊。
总结
蚂蟥的生态适应性强,分布与水质、温度及食物来源密切相关。了解其习性有助于防治吸血危害,同时合理利用其药用价值。在野外活动时,需注意避免接触潮湿草丛或静水区域,减少被吸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