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类癌是一种起源于肠黏膜腺体嗜银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生长缓慢、局部浸润性生长和较少转移的特点。以下是其关键信息总结:
一、病因与诱因
-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因素、饮食(高脂肪低纤维)、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汁刺激、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有关。
- 高危人群:有大肠类癌或大肠癌家族史者、长期炎症性肠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人群等。
二、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
- 早期多无症状,肿瘤增大后可出现:
-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交替)。
- 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低热等。
- 类癌综合征(约10%患者):面部潮红、支气管痉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由肿瘤分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引发。
- 早期多无症状,肿瘤增大后可出现:
-
发病部位差异
- 直肠类癌:便血、直肠疼痛或坠胀感。
- 结肠类癌:易转移,可能出现肠梗阻或腹部包块。
- 阑尾类癌:多无症状,偶因阑尾炎手术发现。
三、诊断方法
-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肿瘤并取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 影像学检查:CT、MRI等用于评估肿瘤位置及转移情况。
-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5-羟色胺、尿5-羟吲哚乙酸等辅助诊断。
四、分型
- 按发病部位
- 直肠类癌、结肠类癌、阑尾类癌。
- 按组织学结构
- 腺样型、条索型、实心团块型、混合型。
五、治疗与预后
- 手术治疗:局部切除适用于小型肿瘤;肠段切除用于较大或浸润性肿瘤。
- 综合治疗:转移病例需结合化疗(如氟尿嘧啶)、放疗或靶向治疗。
- 预后:早期发现并治疗者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较高;伴转移或类癌综合征者预后较差。
六、预防建议
- 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
-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建议定期结肠镜检查。
- 控制慢性炎症:积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以上信息综合了现有研究及临床实践,需结合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