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皮炎芽生菌广泛存在于北美洲的土壤和腐烂有机物中,通过呼吸道吸入孢子是主要感染途径。
- 高危人群:长期生活在流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或接触被污染环境的人群易感。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类似肺结核,包括低热、咳嗽、胸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
- 严重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甚至全身播散导致皮肤溃疡、骨膜炎、骨髓炎等。
诊断方法
- 直接镜检:通过痰液、脓液或活检标本观察特征性酵母菌体。
- 真菌培养:沙堡琼脂培养可分离出皮炎芽生菌,但耗时较长。
-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显示肺部浸润影、结节或空洞。
- 血清学检测:检测抗皮炎芽生菌抗体辅助诊断。
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
- 首选药物:伊曲康唑(安全性较好,疗程6个月以上)。
- 替代药物:两性霉素B(疗效强但肾毒性大)、氟康唑(适用于轻症或不能耐受伊曲康唑者)。
- 手术治疗:用于脓肿引流或切除局部感染病灶。
- 支持治疗:营养支持、免疫调节(如胸腺肽)及定期复查。
预防措施
- 避免进入流行地区的高危环境(如森林、洞穴)。
- 接触污染物时佩戴口罩,加强免疫力。
注意事项
- 该病病程较长且易复发,需长期规范治疗。
- 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器官移植者)预后较差,可能需终身维持治疗。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持续低热、咳嗽),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真菌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