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渗混凝土不掺膨胀剂也是可行的,但需要通过优化配合比和施工工艺来满足抗渗要求。以下是具体分析及建议:
一、抗渗混凝土不掺膨胀剂的可行性
-
技术可行性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抗渗等级P6、P8的混凝土不强制要求掺加膨胀剂。通过合理提高胶凝材料用量、优化砂率、改善骨料级配、使用高效减水剂等措施,普通混凝土即可达到相应抗渗等级。
-
工程实践案例
多个工程实例表明,未掺膨胀剂的抗渗混凝土(如P30级以上)在实际工程中能够满足要求。例如,某地下防水工程采用常规配合比,未添加膨胀剂,但通过优化胶凝材料(如使用高标号水泥)和施工工艺,最终实现P30级抗渗效果。
二、关键影响因素与优化措施
-
胶凝材料的选择
提高水泥、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的用量,可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例如,C30以上混凝土通过掺加30%以上的矿物掺合料,可提升抗渗等级至P6、P8。
-
配合比优化
-
砂率调整 :适当降低砂率(如从60%降至55%)可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提高抗渗性。
-
骨料级配 :采用连续级配骨料,减少颗粒空隙,增强整体性。
-
外加剂使用 :掺加高效减水剂可降低水胶比,减少收缩裂缝;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外掺型膨胀剂可补偿收缩变形。
-
-
施工工艺控制
-
泵送施工 :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减少施工缝和冷缝,降低裂缝风险。
-
养护管理 :加强早期水化养护,避免因失水过快产生裂缝。
-
三、注意事项与争议点
-
设计规范争议
部分设计图纸仍强制要求掺加膨胀剂,但实际工程中C30以上混凝土通过上述优化措施已能满足抗渗需求,设计方与施工方对质量责任存在争议。
-
膨胀剂的局限性
膨胀剂主要解决混凝土收缩裂缝,对渗透性裂缝的防治效果有限。对于高抗渗等级(如P10、P12),膨胀剂并非必须,且需严格控制掺量(≤12%)以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
四、结论
抗渗混凝土不掺膨胀剂是可行的,但需通过材料优化、配合比调整和施工改进来实现。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抗渗等级、环境条件和经济性综合选择方案。对于特殊工程(如高渗透性环境),可结合使用外掺型膨胀剂与上述措施,以提升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