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病因主要与药物使用机制及患者自身因素相关,具体如下:
一、主要病因
- 长期或过量使用NSAIDs
长期或大剂量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是核心病因。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合成,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缺血性肾损伤。- 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能通过增强炎症反应和改变血流动力学加剧损害。
二、发病机制
- 血流动力学紊乱
NSAIDs抑制PG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尤其在已有肾灌注不足(如脱水、心衰)的情况下,易诱发急性肾损伤。 - 直接肾毒性作用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间质性肾炎或肾乳头坏死。 - 免疫介导损伤
部分病例与药物引发的免疫反应相关,表现为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三、诱发因素
- 基础疾病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或原有肾脏疾病者,肾脏代偿能力下降,更易受损。 - 用药方式
连续用药、输液速度过快(如阿昔洛韦联用)或局部用药均可能加重风险。
四、高危人群
- 老年女性:因生理性肾功能减退及神经质倾向(易频繁使用止痛药)。
- 长期服药者:如慢性疼痛或风湿性疾病患者,累积药物毒性风险高。
该病的发生是药物作用与个体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时识别高危人群并规范用药是关键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