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药物作用: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脏血流灌注,导致肾缺血、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
- 危险因素:长期大剂量用药、高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及不良生活习惯(如肥胖、长期饮酒)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2.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可能无症状,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蛋白尿、血尿。
- 典型症状:
- 肾脏表现:水肿、高血压、夜尿增多、泡沫尿(蛋白尿)、血尿。
- 全身表现:食欲减退、贫血、乏力,严重者可进展为肾衰竭(少尿、血肌酐升高)。
- 并发症: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病史询问(长期NSAIDs用药史)结合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尿液分析(蛋白尿、血尿)及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
- 必要时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 治疗:
- 立即停药:避免进一步损伤。
- 支持治疗:控制血压(如ACEI/ARB类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透析(急性肾衰竭时)。
- 慢性损伤:延缓肾功能进展,必要时肾移植。
4. 预防
- 严格遵医嘱使用NSAIDs,避免长期大剂量用药。
- 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
总结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是一种可预防但需警惕的肾脏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用药期间若出现水肿、血尿或肾功能异常,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