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好发部位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体表可视静脉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伴有血栓形成,好发于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以及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细小属支。
2. 病因
主要由以下三类原因引起:
- 化学药物刺激:如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抗生素、有机碘溶液等刺激性药物。
- 导管长期留置:危重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可直接损伤静脉壁,诱发血栓和炎症。
- 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淤血导致局部缺氧和炎症,易引发血栓。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病变静脉区红肿、疼痛、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局部皮温升高。
- 游走性发作: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称为“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小腿和足部。
- 全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少数可能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等。
4. 检查与诊断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可能异常。
- 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血栓范围及深静脉是否受累,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 其他检查: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或CT筛查肿瘤相关因素。
5. 治疗
- 一般治疗:避免久坐久站,卧床抬高患肢,停止输液并移除导管。
- 药物治疗:
- 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血栓需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
- 止痛与抗生素:疼痛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止痛药;合并感染时需抗生素治疗。
- 局部治疗:热敷、外敷金黄膏或芒硝溶液缓解症状。
- 手术治疗:严重病例(如肺栓塞风险高)需手术结扎或切除病变静脉。
6. 预防
- 避免静脉损伤,如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穿刺或置管。
- 长期输液者定期更换注射部位,术后尽早活动肢体。
- 控制基础疾病(如静脉曲张、高凝状态),必要时穿戴医用弹力袜。
总结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虽多为自限性疾病,但需警惕其可能进展为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