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缩短、活动受限的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 宫内压迫:胎儿胎位不正或子宫内压力异常,导致胸锁乳突肌缺血、纤维化。
- 产伤:分娩时胸锁乳突肌受损出血,形成血肿后机化挛缩。
- 遗传因素:约1/5的患儿有家族史,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2. 临床表现
- 斜颈畸形:婴儿出生后1-3周内,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转向健侧,下颌指向健侧肩部,且症状随年龄增长加重。
- 颈部肿块: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周内可触及胸锁乳突肌中下段的梭形硬块,无压痛,1-2个月达最大后逐渐缩小,但部分可能残留纤维化。
- 面部不对称:未及时治疗者,2岁后可能出现面部发育畸形,表现为患侧眼睛位置降低、双侧眼距不等、面部窄而平等。
3. 诊断与鉴别
- 诊断:通过体格检查(触诊硬块、活动受限)和超声检查(对比胸锁乳突肌厚度及质地)可确诊。
- 鉴别:需与骨性斜颈(颈椎畸形)、颈部淋巴结炎(有压痛)、眼肌异常(斜视)等疾病区分。
4. 治疗与预后
- 保守治疗(1岁以内):包括手法按摩、热敷、牵拉等,多数患儿可治愈。早期干预(出生3个月内)效果最佳。
- 手术治疗(1岁以上或保守无效):通过切断或延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矫正畸形,但可能遗留颈部瘢痕或不对称。
- 并发症:若未及时治疗,可能遗留永久性面部畸形和颈椎侧凸。
5. 预防与注意事项
- 早发现早治疗:出生后1个月内开始干预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 避免误区:习惯性斜颈需专业诊断,不可自行在家处理;牵伸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先天性肌性斜颈需通过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改善预后,家长应密切关注婴儿颈部姿势,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