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特征
-
起源机制
可分为局灶性(单一兴奋灶引发)和多源性(多个异位起搏点),根据电生理机制还可分为异位自律性、折返性和触发激动性房速。 -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痛、气促、乏力,严重时甚至晕厥。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可能诱发心力衰竭。 -
分类方式
- 按发作时间:分为阵发性(短暂发作)和持续性(持续数分钟至数天)。
- 按起源点:如终末嵴、三尖瓣环、肺静脉口等特殊解剖部位。
二、常见病因
- 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其他因素: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大量饮酒、代谢障碍或心脏手术后瘢痕形成。
三、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通过心脏听诊初步判断心律异常。
- 心电图:
- 局灶性房速: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心房率150-200次/分。
- 多源性房速:可见3种以上形态各异的P波,PR间期不等。
- 动态心电图:捕捉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
- 心脏电生理检查:明确复杂病例的起源部位。
四、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用于控制心室率。
- 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罗帕酮):适用于持续发作或药物无效者。
- 非药物治疗
- 电复律: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紧急情况。
- 射频消融术:针对药物无效或反复发作的局灶性房速,通过消融异常组织恢复正常心律。
- 病因治疗
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肺部疾病等。
五、注意事项
- 生活方式: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 定期复查:监测心电图及电解质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若出现反复心悸、晕厥等症状,建议及时至心血管内科就诊,完善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