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胃炎是发生于儿童的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病变,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习惯不良、药物刺激等因素为主要病因。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儿童患者中Hp感染率高达40%,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达90%以上。
- 饮食与药物:长期摄入过冷、过热、辛辣食物或暴饮暴食,以及反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会损伤胃黏膜。
- 其他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病灶的细菌毒素刺激,以及精神压力等也可引发炎症。
二、典型症状
- 腹痛:反复发作的无规律性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进食后可能加重。
-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部分患儿伴有嗳气、反酸或腹泻。
- 全身影响: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贫血、消瘦,部分患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安等精神神经症状。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结合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和Hp检测确诊。
- 治疗原则:
- 去除病因:根除Hp感染,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 药物治疗:使用抑酸药(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及益生菌改善症状。
- 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四、预后与风险
- 预后: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和饮食管理后可治愈,整体预后较好。
- 并发症: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癌变。
若患儿出现长期腹痛、食欲下降或体重减轻,建议尽早进行胃镜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