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以下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五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
1. 定义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炎症和伪膜形成。由于该病与抗生素使用密切相关,因此也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伪膜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接受外科大手术的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病因
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病因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肠道中。当患者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时,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量繁殖,释放肠毒素和细胞毒素,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和伪膜形成。
3. 症状
伪膜性肠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包括:
- 轻度症状:如轻度腹泻、腹胀、腹痛等。
- 严重症状:如高热、严重腹泻(可达每天10次)、血便、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巨结肠,甚至肠穿孔等。
- 其他表现:近80%的患者伴有发热,外周血象升高,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和低蛋白血症。
4. 诊断方法
伪膜性肠炎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主要包括:
- 粪便检查:通过粪便细菌培养和毒素检测,可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其毒素。
- 内镜检查:为确诊的首选方法,典型表现为肠道黏膜表面附着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如白细胞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钡剂检查)。
5. 治疗方法
伪膜性肠炎的治疗应根据病情轻重采取不同措施:
- 停用抗生素:立即停用诱发疾病的抗生素,必要时改用窄谱抗生素。
-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输注血浆或白蛋白等。
- 抗感染治疗:使用万古霉素或甲硝唑等抗生素针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 调节肠道菌群:通过益生菌制剂或粪便移植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 外科手术:对于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总结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与抗生素使用密切相关的肠道疾病,其特点是症状多样且可能危及生命。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有效控制。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