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热肺炎概述
定义
Q热肺炎是由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病因
Q热立克次体由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先在局部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入血形成立克次体血症,播及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小血管、肺肝等组织脏器病变。
流行病学
- 全球分布:Q热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更为常见。
- 高发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春、夏季。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与家畜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兽医、牧民、屠宰场工人等。
临床表现
急性Q热肺炎
- 潜伏期:一般为2周—3周,范围在9~30天,平均17~20天。
- 症状:
- 发热:突然发作的高热,体温高达39℃~40℃,可持续超过15天,有时发热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 头痛:剧烈头痛,多在前额和眼眶。
- 肌肉疼痛:腰肌、腓肠肌痛。
- 全身症状:乏力、食欲缺乏、全身酸痛及大量出汗等。
- 呼吸道症状:干咳、胸痛,少数有黏液痰或痰中带血。
- 肝部症状:肝脏肿大和压痛,黄疸少见。
- 无皮疹:尽管高热,但不出现皮疹。
慢性Q热肺炎
- 定义:急性Q热后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
- 症状:
- 心内膜炎:长期不规则发热、贫血、呼吸困难、心脏杂音等。
- 慢性肉芽肿肝炎:疲倦、食欲减退、肝脾肿大等。
- 其他:心包炎、心肌炎、心肺梗死、脑膜脑炎、间质性肾炎、动脉瘤、脊髓炎等。
传播途径
- 呼吸道传播:主要通过吸入感染性气溶胶传播。
- 接触传播:与病畜、蜱虫接触,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 消化道传播:吃被感染的肉类或喝生牛羊奶。
检查与诊断
检查
- 血液化验:血常规、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微量血液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 痰液化验:痰液培养分离到贝纳立克次体。
-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尿、痰、脑脊液和胸水中培养分离到贝纳立克次体。
- 分子生物学检测:DNA探针和PCR技术检测标本中贝纳立克次体DNA。
诊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为Q热肺炎。
治疗与预后
治疗
-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补充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 药物治疗:多西环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类、沙星类、林可霉素等消炎药,可根据情况,联合使用2到3个消炎药。
- 支持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
预后
大部分Q热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
- 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等。
- 疫苗接种:接种Q热疫苗是预防Q热肺炎的有效措施。
- 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Q热肺炎的发生。
- 环境消毒:加强对家畜的管控,做好消毒,防止家畜排泄物对环境污染。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Q热肺炎的发生,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