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表现
-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手颤、冷汗、饥饿感、焦虑等,进食后症状可缓解。 -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甚至因脑水肿或长期缺氧导致智力下降、痴呆等不可逆损伤。
二、病因分类
- 器质性低血糖
由胰岛细胞瘤、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引发,占比较小但需针对性治疗。 - 功能性低血糖
多与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有关。 - 反应性低血糖
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胰岛素异常分泌。
三、高危人群
-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易因药物过量或饮食不当诱发。
- 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者:血糖调节能力差,更易发生低血糖。
四、应对措施
- 急性发作时
- 意识清醒者:立即补充糖分(如糖果、果汁)。
- 昏迷者:避免喂食,保持侧卧位并送医。
- 长期管理
- 规律饮食,避免空腹运动。
- 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调整药物剂量。
五、危害与预防
反复低血糖可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损伤,需通过健康饮食、合理用药及定期监测血糖来预防。若症状频繁,建议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
(注:以上信息综合自医学指南及临床研究,具体治疗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