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中毒是由镍及其化合物通过吸入、皮肤接触等途径引发的疾病,具有急慢性不同临床表现,具体特征如下:
一、疾病定义与分类
-
定义
镍中毒是因接触镍金属、镍盐或羰基镍等物质引发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损伤和皮肤损害,长期接触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
分类
- 急性中毒:多因吸入高浓度羰基镍导致,潜伏期短,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胸闷,随后可发展为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 慢性中毒:长期低浓度接触引发皮炎、神经衰弱及多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可能致癌。
二、典型症状
-
急性症状
- 早期(5~30分钟):头痛、恶心、视物模糊、咽干及眼结膜充血。
- 中期(8~72小时):咳嗽、呼吸急促、发热、胸痛,肺部出现干性啰音。
- 重症: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伴高热、抽搐、昏迷及心肝损害。
-
慢性症状
- 皮肤损害: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疱疹,伴剧烈瘙痒,可发展为慢性湿疹或色素沉着。
- 呼吸系统:鼻炎、嗅觉丧失,严重者出现肺纤维化或肺功能下降。
- 神经系统:头痛、记忆力减退,长期暴露可能增加帕金森病风险。
三、诊断依据
- 接触史:明确镍暴露的职业或环境史。
- 实验室检查:
- 尿镍/血镍浓度升高。
- 血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患者肝酶异常。
- 影像学检查:胸片显示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征象。
四、治疗原则
- 急性期处理:
- 立即脱离中毒环境,吸氧或机械通气。
- 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控制肺水肿和炎症。
- 慢性期管理:
- 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缓解皮炎。
- 对症支持治疗神经衰弱及多系统损伤。
五、预防措施
- 职业防护:穿戴防尘口罩、乙烯手套及防护服。
- 环境监测:定期检测工作场所镍浓度,减少暴露风险。
- 健康筛查:长期接触者需监测尿镍水平及肺功能。
镍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暴露剂量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及时干预可降低器官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