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性肾损害是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失代偿引发的肾功能障碍,属于全身性并发症。其核心特征为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严重时可进展为肝肾综合征(HRS),显著增加病死率。
核心要点
-
发病机制
- 肝功能受损:肝硬化导致肝脏代谢、解毒功能减退,毒素蓄积加重肾脏负担。
- 血流动力学改变:门脉高压及内脏血管扩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水钠代谢紊乱:水潴留和低钠血症进一步损害肾脏排泄功能。
-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少量蛋白尿、血尿,常无明显特异性。
- 进展期表现:
- 少尿/无尿、难治性腹水或张力性腹水;
- 氮质血症(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高钾血症);
- 水肿、体重增加。
-
临床分型
- Ⅰ型(急进型):肾功能急剧恶化,常在2周内血肌酐倍增,预后较差。
- Ⅱ型(渐进型):肾功能缓慢减退,多伴有顽固性腹水。
-
诊断与评估
-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尿常规、电解质检测。
-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超声用于排除结石或其他结构性病变。
- 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性肾损伤、感染)导致的肾功能异常。
-
治疗原则
- 基础治疗:控制肝硬化进展,如抗病毒治疗、限制钠摄入、纠正低蛋白血症。
- 药物治疗:血管活性药物(如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扩容,改善肾脏灌注。
- 替代治疗:终末期患者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肝移植。
预后与监测
- 早期干预可部分逆转肾功能损害,但一旦进展为HRS,中位生存期仅数周至数月。
- 需定期监测尿量、电解质及肾功能指标,尤其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