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地而非静止地看问题
-
动态思维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关注当前的经济增速,更要考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历史视角 :结合历史发展脉络分析问题,理解当前矛盾的成因和演变趋势。如社会问题的解决需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复错误。
二、全面地而非片面地分析问题
-
整体性思维 :将改革视为系统工程,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而非单一追求GDP增长。
-
辩证分析 :运用矛盾分析法,既看到主要矛盾,也关注次要矛盾;既重视内部矛盾,也不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三、系统地而非零散地推进改革
-
结构优化 :将改革任务分解为系统性、关联性强的子任务,形成协同推进机制。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等系统性措施实现。
-
资源整合 :打破部门利益壁垒,实现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的统筹配置。
四、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看待问题
-
关联性思维 :认识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相互依存,改革需考虑系统性联动效应。例如,科技创新需与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要素协同发展。
-
开放视野 :借鉴国际经验,融入全球治理体系,提升改革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五、具体实践要求
-
顶层设计 :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改革方案,明确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
-
问题导向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经验。
-
能力提升 :加强系统思维训练,提高战略谋划和风险应对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系统观念能够有效提升改革效率,确保各项措施形成合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