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需结合快速缓解症状与长期管理,以下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及优先级建议:
一、最快缓解症状的核心措施
-
立即脱离过敏原
这是治疗的基础,例如避免食用致敏食物、远离花粉或尘螨等环境过敏原。研究显示,避免接触过敏原可显著降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
抗组胺药物
- 作用:快速阻断组胺受体,缓解瘙痒、红肿、流涕等症状。
- 常用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口服);苯海拉明(注射剂用于急性重症)。
- 起效时间:口服药约30分钟起效,注射剂更快。
-
皮质类固醇
- 适用情况:严重过敏反应(如急性哮喘发作、广泛性荨麻疹)。
- 药物选择:氢化可的松乳膏(局部炎症)、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注射,系统性症状)。
- 注意:短期使用以控制急性症状,避免长期依赖。
二、辅助治疗与紧急处理
-
局部治疗
- 鼻喷剂/滴眼液:含色甘酸钠等肥大细胞稳定剂,减少黏膜渗出,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或结膜炎。
- 皮肤冷敷:减轻局部红肿和灼热感。
-
钙剂辅助
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辅助缓解水肿和炎症。
三、长期管理策略
-
过敏原免疫治疗(脱敏治疗)
- 机制:通过逐步增加过敏原皮下注射剂量,诱导免疫耐受。
- 适用:对花粉、尘螨等难以完全回避的过敏原,需持续治疗6个月以上显效。
-
预防性用药
- 肥大细胞稳定剂:如酮替芬,用于季节性过敏前预防性使用。
四、特殊情况处理
- 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0.3-0.5mg大腿外侧肌注),并配合吸氧、扩容等急救措施(虽未在搜索结果中明确提及,但属于临床常规处理)。
总结建议
最快缓解Ⅰ型超敏反应需三步走:
① 立即脱离过敏原 + ② 口服/注射抗组胺药 + ③ 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激素。
长期则通过免疫治疗降低复发风险,同时定期复查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