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也称为膜性肾病,是一种主要影响成人肾小球的疾病,它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一个常见原因。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并伴随有基底膜的均匀一致增厚,而不伴有明显的细胞增生。
膜性肾小球肾炎可以是特发性的,即没有明确的原因,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因素。例如,乙肝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以及某些药物使用都可能导致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在一些情况下,癌症也可能与膜性肾病有关联,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大且患有严重蛋白尿的患者。
临床上,膜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表现包括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血脂等典型的肾病综合征特征。大约80%的患者的蛋白尿量处于肾病范围,即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3.5克。约60%的成年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断性或持续性的镜下血尿,但肉眼血尿较为罕见。早期高血压并不常见,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大约50%的病例可能会发展为高血压。
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肾脏活检来确认。病理学检查能够揭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的电子致密物沉积和基底膜的增厚,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到。诊断过程中还需要评估是否存在可能引起膜性肾小球肾炎的潜在病因,如感染、肿瘤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疗方面,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管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蛋白尿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等。对于轻度至中度的病例,如果蛋白尿不多且肾功能正常,可能只需观察和定期随访,而无需立即进行药物干预。对于有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受损或存在急性肾损伤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利妥昔单抗等进行治疗。对于出现肾静脉血栓的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也是必要的。
膜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可能会自发缓解,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经历持续的疾病进展,最终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KD)。研究表明,约有25%的患者在3-5年内能够完全缓解,而另外25%的患者可能会经历持续性的非肾病性蛋白尿,还有25%的患者可能会进展为持续性的肾病综合征,剩下的25%可能会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
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一个复杂的疾病过程,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对于任何怀疑患有此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