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狼疮是一种由服用某些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似,但通常具有可逆性,停药后病情可缓解。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说明:
1. 定义与病因
药物性狼疮(DIL)是由于药物诱发机体产生类似狼疮的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抗核抗体(ANA)和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目前已知至少46种药物可能诱发此病,常见药物包括:
- 抗高血压药:肼屈嗪、普鲁卡因胺;
- 抗结核药:异烟肼;
- 抗生素:米诺环素、氯丙嗪;
- 其他:卡马西平、保泰松、青霉胺等。
2.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体重下降;
- 关节与肌肉:多关节痛、肌痛,对称性分布;
- 皮肤黏膜:皮疹(如荨麻疹样、环状红斑)、光敏感;
- 内脏受累:胸膜炎、心包炎、肝脾肿大,偶见肾脏或神经系统损害。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比,药物性狼疮较少出现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及严重肾脏病变。
3. 诊断标准
- 用药史:需有明确的可疑药物使用史;
- 实验室检查:ANA和抗组蛋白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通常阴性;
- 症状缓解:停药后症状逐渐改善,抗体滴度下降或转阴。
4. 治疗原则
- 首要措施: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 轻症患者:停药后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 重症患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或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
5. 预防与注意事项
- 避免长期使用高风险药物,尤其老年患者需谨慎;
- 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自身抗体及临床症状。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用药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