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性贫血是一种继发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慢性贫血,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其病因主要与免疫异常、慢性炎症及药物副作用有关:
-
病因机制
- 免疫因素:风湿性疾病引发的免疫紊乱(如抗体生成、巨噬细胞活性增强)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或骨髓造血受抑制。
- 非免疫因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或骨髓抑制;慢性炎症导致的铁代谢异常也是重要原因。
-
临床表现
- 贫血症状:患者常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等,但症状多被风湿病的关节痛、晨僵等掩盖。
- 原发病表现: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肿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面部红斑等。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骨髓象检查及风湿病病史,排除其他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 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如使用抗风湿药物),同时根据贫血严重程度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或铁剂。
-
并发症
长期贫血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贫血性心脏病或呼吸衰竭。
若风湿病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建议尽早就诊风湿免疫科或血液科,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