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痛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臂丛神经分布区域(如肩、上肢、前臂等)的剧烈疼痛,并可能伴随运动、感觉障碍及肌肉萎缩。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疾病定义
臂丛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 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疫苗接种或自身免疫反应相关,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肩胛带及上肢疼痛、肌无力、肌萎缩,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 继发性:由臂丛神经邻近组织病变压迫引起,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胸腔出口综合征、外伤或肿瘤等,疼痛可因特定动作(如颈部活动、上肢抬举)加重。
二、典型症状
- 疼痛特点:
- 多为单侧,呈刀割样、烧灼样或针刺样剧痛,夜间或活动时加重。
- 疼痛范围可局限于肩部、上臂或前臂,部分患者伴手部麻木、感觉减退。
- 运动与感觉障碍:
- 肌力下降,常见于近端肌肉(如肱二头肌),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
-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皮肤温度异常)。
- 分型表现:
- 根性痛:颈椎病引起时,疼痛沿神经根分布,伴上肢放射性麻木(如C5-C6节段受压导致拇指麻木)。
- 干性痛: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压迫神经干时,疼痛区域更局限,可能伴上肢血供异常(如手指冰凉、苍白)。
三、常见病因
- 原发性:感染(如流感)、疫苗接种、受寒等诱发神经炎症。
- 继发性:
- 颈椎病变: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
- 局部压迫:胸腔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外伤或肿瘤。
- 全身性疾病:结核、肿瘤转移等。
四、治疗方法
- 对症治疗:
- 止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或阿片类药物。
- 局部治疗:封闭注射、理疗、针灸等缓解疼痛。
- 对因治疗:
- 感染或炎症: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及免疫调节药物。
- 颈椎病变:牵引、手术解除神经压迫。
- 肿瘤或外伤:需手术干预。
- 康复护理:急性期患肢悬吊休息,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
五、就医建议
若出现持续肩臂疼痛、夜间加重、伴肢体麻木或无力,应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骨科,完善颈椎影像学检查(如MRI)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