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定义:腔隙性脑梗死是指缺血性微梗死灶引起的一种脑梗死临床类型,主要由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所致。由于血管壁发生病变后闭塞,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微小腔隙,故而得名。
- 病因:主要由脑部小动脉病变所致,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血管病变;高血脂会使血液中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这些都增加了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吸烟、年龄增长、家族遗传、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等因素也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 多发群体:多见于有多年高血压的中老年人,55 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发病年龄段通常较男性晚,但病死率更高。非洲和美洲人种发病率较其他人种高。
-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纯运动性轻偏瘫:突发一侧面、臂、腿肌无力,很少伴有或不伴有感觉障碍。
- 纯感觉性卒中:突发一侧面、臂、腿部感觉异常或减退,很少伴有或不伴有运动障碍。
-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突起下肢为重的轻偏瘫,伴同侧肢体明显共济失调,如肢体动作不准、走路步态不稳。
- 手笨拙 - 构音不良综合征:突起构音不清晰,吞咽时发呛,一侧中枢性面、舌肌轻瘫,手动作笨拙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精细动作困难,用手触摸鼻子方向不准。
- 检查:血液检查可测定血糖、凝血时间、血清电解质、是否有感染等,辅助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头颅 CT 或 MRI 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能发现脑深部的微小梗死灶。
- 治疗:主要强调控制危险因素,尤其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同时注意降压不能过快、过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抗血小板、降脂、降压等治疗,急性期还可给予改善血液微循环等治疗。有神经功能缺损者,应进行康复训练。
- 预后:本病一般病情较轻,致死率、致残率较低,预后较好,但容易复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导致脑功能全面受损,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瘫痪、大小便失禁、帕金森综合征等症状,即腔隙状态,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 护理与预防:膳食方面一般无特异性要求,但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有一定饮食禁忌,如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患者应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规律作息,控制体重。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有助于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