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引发的免疫性炎症疾病,属于SLE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核心特点和临床表现如下: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 本质: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肾脏组织,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炎症反应及多类型肾损伤。
- 病因: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感染及免疫调节异常相关,90%以上的SLE患者会发展为肾损害。
二、典型临床表现
- 肾脏症状:
- 尿液异常:血尿(肉眼或镜下)、蛋白尿(泡沫尿)、管型尿,严重者出现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或急进性肾炎。
- 肾功能损伤:血肌酐升高、水肿(眼睑或全身性)、高血压,甚至急性肾损伤或尿毒症。
- 全身症状:
- SLE相关表现:面部蝶形红斑、光过敏、关节疼痛、发热、口腔溃疡等。
三、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尿液分析: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沉渣镜检,用于评估肾小球/小管损伤程度。
- 血液检查: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阳性,补体水平降低(提示疾病活动性);血肌酐评估肾功能。
- 病理确诊:肾活检是金标准,可明确病理分型(如Ⅰ-Ⅳ型),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四、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
- 免疫抑制剂:羟氯喹、环磷酰胺、环孢素等,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
- 糖皮质激素:控制急性炎症,需注意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
- 非药物管理:
- 生活方式:严格防晒、避免光敏食物(如柑橘类)、低盐低蛋白饮食。
- 定期监测: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及免疫学指标,早期发现疾病活动。
五、病理分型与预后
- 分型:根据肾活检分为Ⅰ型(轻微系膜病变)至Ⅳ型(弥漫性肾小球受累),分型越严重预后越差。
- 预后:无法根治,但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终末期肾病。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2024-2025年最新医学资料,信息具有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