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的病因涉及多因素综合作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一、感染因素
- 病原体感染
细菌感染以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结核杆菌等;病毒感染包括水痘、麻疹、流感等;寄生虫感染如钩虫、蛔虫、血吸虫等也可能诱发。 - 感染后免疫反应
约1/3患者在发病前有感染史,病原体刺激引发变态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
二、过敏因素
- 食物过敏
常见致敏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异种蛋白。 - 药物过敏
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镇静剂(巴比妥类)等均可诱发。 - 环境致敏
花粉、尘螨、动物皮毛、蚊虫叮咬、寒冷刺激等物理或化学因素可能触发过敏反应。
三、免疫功能异常
- 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 - 细胞免疫失调
T细胞功能异常或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基底膜,加剧肾脏损伤。
四、遗传因素
- 基因易感性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黑种人,部分患者存在C4基因缺失,导致补体系统异常。 - 家族聚集性
直系亲属患病者后代发病率显著增高。
五、其他诱因
-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个案报道可能相关,但证据尚不充分。 - 系统性疾病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风险增加。 - 物理或精神刺激
外伤、精神紧张、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功能间接诱发。
六、发病机制补充
感染或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A抗体→形成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激活补体和炎症细胞→肾小球损伤→血尿、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注:具体病因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需结合个体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控制感染是预防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