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其核心特征为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全身组织供血不足及体液淤积。
核心特征
-
病因机制
- 主要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通过心肌损伤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引发心室功能障碍。
- 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可加速病情进展。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或静息时出现)、乏力(体力活动受限)、水肿(下肢及全身性)。
- 伴随症状:咳嗽(因肺淤血)、上腹痛(胃肠道淤血)、心悸、尿量减少等。
-
疾病分型
- 按受累部位: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为主)、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全心衰竭。
- 按功能障碍:收缩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舒张性心衰(心室充盈受限),或混合型。
-
治疗原则
- 药物治疗:利尿剂(缓解水肿)、β受体阻滞剂(改善心肌重构)、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负荷)等。
- 器械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用于重症患者。
- 基础管理:低盐饮食、控制原发病、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
-
预后特点
- 具有高致死率,但早期干预可延缓病程,改善生存质量。
- 5年生存率低于50%,死亡原因多与心源性猝死或终末多器官衰竭相关。
该病的诊断需结合症状、心脏超声等检查,治疗需个体化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