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突发且致命的临床急症,其救治需分阶段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一、猝死发生时的紧急救治
-
立即心肺复苏(CPR)
- 确认患者意识丧失且无自主呼吸后,需立即实施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并配合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例30:2)。
- 高质量CPR可短暂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
快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若现场有AED,需尽快分析心律并实施电击除颤,尤其对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至关重要。
-
药物辅助治疗
-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3-5分钟)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概率。
- 针对心律失常可联合使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院内专业救治
-
高级生命支持
- 持续心电监护,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路。
- 反复电除颤(最高能量360J)直至恢复窦性心律。
-
病因排查与针对性治疗
- 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心源性猝死病因(如急性心梗、恶性心律失常)。
- 对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或对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
三、高危人群的预防性治疗
-
基础疾病管理
-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定期随访监测。
- 对心力衰竭、心肌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如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
-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对既往有心脏骤停史或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植入ICD可实时监测心律并自动除颤,显著降低猝死风险。
-
生活方式干预
- 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健康习惯可减少猝死发生。
四、救治时效性与预后
- 黄金抢救窗口期:猝死后4-10分钟内启动有效CPR和除颤,存活率较高;超过10分钟则因脑缺氧损伤可能导致植物状态或死亡。
- 公众急救能力提升: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和AED使用知识,可大幅提高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
猝死需通过及时急救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应对,救治措施的有效性和时效性直接决定患者生存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