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在医学上主要指雄激素性脱发(又称脂溢性脱发或男性型秃发),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疾病。其核心机制与遗传因素、雄激素代谢异常有关,具体表现为毛囊对二氢睾酮(DHT)敏感,导致毛囊逐渐萎缩、毛发变细脱落。
具体特征与类型
-
雄激素性脱发
- 临床表现:男性多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头顶秃发(“地中海”型),女性则以头顶毛发稀疏为主,发际线通常不后移。
- 病因:遗传基因导致毛囊对雄激素敏感,睾酮经5α-还原酶转化为DHT后,引发毛囊微小化和生长周期缩短。
-
斑秃
- 突发圆形脱发斑块,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毛囊相关,部分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等免疫异常。
-
休止期脱发
- 由产后、手术、快速减肥或精神压力等诱发,大量毛囊提前进入休止期,导致每日脱发量超100根。
相关影响因素
- 遗传:雄激素性脱发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 内分泌:甲状腺功能异常、垂体疾病等激素紊乱可加重脱发。
- 生活习惯:长期精神压力、熬夜、饮食不均衡(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会加速脱发进程。
- 局部疾病:脂溢性皮炎、头癣等破坏毛囊功能,间接导致秃顶。
治疗与预防
- 药物干预:外用米诺地尔可促进毛发生长,口服非那雄胺(男性适用)抑制DHT生成。
- 生活方式调整:减轻压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补充铁、锌、B族维生素等)。
- 斑秃治疗:需免疫调节(如糖皮质激素)或局部激光治疗,部分患者可自愈。
需注意,秃顶多为渐进性过程,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若脱发伴随头皮红肿、疼痛或全身症状,需排查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