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肾脏对其反应缺陷导致的代谢异常疾病,表现为持续性多尿、烦渴及尿液稀释。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一、疾病分类
-
中枢性尿崩症
- 病因: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如肿瘤、外伤、感染、手术损伤等)导致ADH合成或释放减少。
- 特点:占多数病例,需激素替代治疗。
-
肾性尿崩症
- 病因: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可能与遗传、药物或慢性肾脏疾病相关。
- 特点:儿童多见,治疗侧重纠正原发病或调整电解质。
二、典型症状
- 多尿:每日尿量常达4-10升,严重者超过10升。
- 烦渴与多饮:饮水量与尿量相当,甚至更多。
- 尿液异常:尿色清淡、比重低(<1.010)或低渗尿。
- 并发症:长期未治疗可致脱水、高钠血症、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禁水-加压素试验:区分中枢性与肾性类型。
- 尿液检测:24小时尿量测定及尿比重、渗透压分析。
- 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排查下丘脑或垂体病变。
-
治疗方案
- 中枢性:使用去氨加压素(人工合成ADH类似物)进行替代治疗。
- 肾性: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或调节钠摄入,改善肾脏对ADH的反应。
- 病因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控制感染等原发病处理。
四、高发人群与预后
- 高发群体:青壮年男性多见,中枢性多由获得性病变引发,肾性常见于遗传或儿童期发病。
- 预后:及时治疗后多数症状可控,但需长期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