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测户的纳入标准和程序,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纳入标准
-
家庭收入条件
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监测标准(如6372元/人,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需扣除因残、因病、因学、缺劳动力等刚性支出后的实际可用收入。
-
基本生活条件
-
住房条件:居住于本县(区)或县(区)转出范围内,包括正常住宅、无法住家的家庭或使用集装箱等临时住所。
-
健康水平:家庭成员均健康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或残疾影响基本生活。
-
-
其他考量因素
-
家庭户口:优先考虑县级或以下家庭户口;
-
权益保障:如是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
-
二、纳入程序
-
农户自主申报
农户填写《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排查表》,提交收入支出、住房、健康等证明材料。
-
村级初步筛选
-
组织干部走访排查,核实申报信息真实性;
-
开展民主评议,结合家庭返贫风险综合确定初选对象,并进行公示(不少于5天)。
-
-
部门筛查与数据比对
县级乡村振兴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农户资产(如房产、车辆、存款)及收入信息,筛选出符合条件对象。
-
县级审核与审批
-
乡(镇)审核村级公示无异议的名单,报县级部门审批;
-
审批通过后,将名单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并建立档案。
-
-
结果公告与动态管理
以村为单位公告监测对象名单,实施动态管理。若家庭收入、住房等状况发生变化,需及时调整监测状态。
三、法律依据与保障
-
政策依据 :主要依据《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及地方实施细则;
-
监督机制 :通过村务公开、部门协同审核等方式,确保程序公正透明。
以上流程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确保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同时避免重复监测和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