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的病因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病理性病因
-
神经退行性疾病
-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导致神经元逐渐死亡。
- 亨廷顿舞蹈症等遗传性退行性疾病可直接引发脑萎缩。
-
脑血管病变
- 脑梗死、脑出血、动脉硬化等疾病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或弥漫性萎缩。
-
中毒性损伤
- 长期接触重金属(铅、汞)、有机溶剂或酒精中毒损害神经元。
- 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滥用(如抗精神病药物)可引发脑组织坏死。
-
感染与炎症
- 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
-
代谢与内分泌异常
-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缺乏等干扰脑代谢,加速萎缩。
-
外伤与手术
- 颅脑外伤、脑积水或术后并发症直接损伤脑组织。
二、生理性病因
-
衰老与机能退化
- 年龄增长导致脑血管硬化、神经细胞自然凋亡,表现为脑体积缩小(常见于老年人)。
-
遗传易感性
-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等遗传疾病显著增加风险。
三、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
环境污染
-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PM2.5、二氧化硫)或饮用含重金属的水,引发脑血管炎症和神经毒性。
-
职业暴露
- 矿工、油漆工等职业接触粉尘、有机溶剂,增加脑损伤风险。
-
生活习惯
- 长期吸烟、酗酒、熬夜或缺乏社交活动,导致脑血流减少和神经刺激不足。
四、其他潜在诱因
- 慢性缺氧(如肺气肿、睡眠呼吸暂停)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脑肿瘤或放射性损伤
注:生理性脑萎缩为自然老化过程,通常无需治疗;病理性脑萎缩需针对原发病干预(如控制“三高”、避免毒素暴露),并辅以认知训练延缓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