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因
病原菌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不具动力,最适宜于需氧生长。
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中毒型菌痢
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慢性菌痢
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流行学史及粪便标本的显微镜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吐泻、腹胀重的病人可短期禁食。
抗菌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黄连素或者呋喃唑酮等。
对症治疗
如口服补液盐(ORS)、输液、退烧等。
预防
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便。
饮食卫生
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吃熟食不吃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管理好粪便,消灭苍蝇。
疫苗接种
对于高危人群,可口服活菌苗,免疫期可维持6~12个月。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