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是肠道(主要包括小肠和结肠)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病变,可由感染、饮食刺激、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引发,临床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一、分类与病程特点
-
按病程划分
- 急性肠炎:多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表现为突发性腹泻、呕吐,及时治疗可较快恢复。
- 慢性肠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反复感染,易反复发作,可能伴随长期腹痛、黏液脓血便等。
-
按病因划分
- 感染性肠炎: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感染。
- 非感染性肠炎:如化学刺激(误服强酸/碱)、药物反应(长期使用抗生素)、放射性损伤或自身免疫异常。
二、常见病因
- 病原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通过污染食物/水源侵入肠道。
- 饮食刺激:长期摄入辛辣、生冷食物或腐败变质食物。
-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如溃疡性结肠炎)。
- 药物/化学物质:抗生素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强酸/碱等破坏肠道屏障。
- 遗传因素:部分类型肠炎(如炎症性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
三、症状与严重性
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脐周或下腹部隐痛/绞痛)、腹泻(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乏力。多数急性肠炎经规范治疗可痊愈;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脱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癌变风险(如慢性炎症性肠病)。
提示:出现持续腹泻、血便或高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