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表现
-
皮肤损害特征
- 皮损多见于四肢伸侧、躯干,呈对称分布,初期为红色或紫红色小丘疹(直径约2-15mm),逐渐发展为中央凹陷、坏死,形成瓷白色萎缩斑,边缘有毛细血管扩张。
- 部分患者皮疹可融合成片,伴脱屑或结痂,偶见溃疡形成。
- 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约20%患者可能出现眼部、胃肠道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
内脏受累表现
- 胃肠道症状(如腹痛、便血、肠穿孔)是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皮肤损害出现后数月至数年。
- 眼部损害可表现为视网膜缺血、视神经萎缩等。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
-
表皮与真皮改变
- 表皮:角化不全、凹陷性萎缩,基底层液化变性。
- 真皮:浅层及深层小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伴血栓形成和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部分病例可见胶原纤维肿胀、变性及纤维化。
-
血管病变特征
- 小动脉和小静脉内膜炎,内皮细胞肿胀,管壁PAS阳性物质沉积,最终导致缺血性梗死。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实验室检测
- 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
- 免疫学指标:部分患者抗核抗体(ANA)、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阳性,补体C3/C4水平下降。
-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纤维蛋白原降低。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CT或内镜:用于评估胃肠道受累情况(如肠壁增厚、溃疡或穿孔)。
四、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皮疹多样性(红斑、风团、紫癜等),常伴坏死性溃疡。
-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皮疹为鳞屑性红斑伴坏死结痂,愈后留瘢痕。
- 淋巴瘤样丘疹病:病程进展快,皮损多形性,免疫组化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
五、诊断要点总结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的确诊需满足以下条件:
- 典型皮肤损害(瓷白色萎缩丘疹伴血管扩张);
- 组织病理学证实血管闭塞性病变;
- 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血管炎、苔藓样糠疹)。
提示:该病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结合多学科评估(皮肤科、消化内科等)对改善结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