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是否中毒的依据
-
局部症状
- 被咬处出现明显红肿、硬结、水疱或瘀点,周围皮肤可能呈“靶心状”红斑。
- 叮咬部位可能有持续瘙痒、疼痛,甚至溃疡。
- 若蜱虫头部断裂残留体内,可能引发局部感染。
-
全身症状
- 轻度中毒:发热(38℃以上)、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类似感冒症状。
- 重度中毒:高热不退、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出血(如牙龈出血、黑便),可能提示莱姆病、森林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
时间特征
- 蜱虫叮咬后,症状可能在几小时至数周内出现,部分病原体(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可达1个月。
二、紧急处理建议
-
正确移除蜱虫
- 使用细镊子或专用蜱虫夹,垂直拔出虫体,避免旋转或挤压毒囊。
- 若蜱虫头部残留,需就医通过麻醉后取出。
-
清洁与消毒
- 用碘伏或酒精彻底清洁伤口,避免感染。
- 蜱虫尸体需密封保存,就医时提供检测。
-
观察与就医
- 立即就医的情况:出现高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全身皮疹或肌肉麻痹。
- 持续观察:即使无症状,建议30天内关注体温及身体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三、预防措施
-
户外防护
- 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避免皮肤暴露。
- 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避开草丛、灌木丛。
-
归家检查
- 重点检查耳后、腋窝、腰部、腿部等隐蔽部位。
- 宠物毛发需梳理,避免携带蜱虫回家。
总结
若被蜱虫咬伤后出现发热、皮疹或全身不适,需高度警惕中毒风险,及时就医并告知叮咬史。日常做好防护,避免硬拔或挤压虫体,降低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