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诊断标准需综合临床表现、服药史及实验室检查,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服药史与时间节点
- 明确过量摄入史
成人单次剂量≥7.5g(或150mg/kg)可能引发肝毒性,需结合具体服药时间、剂量及合并用药(如酒精、肝毒性药物)评估风险。 - 关键时间窗
- 服药后4小时需测定血药浓度,结合Rumack-Matthew列线图判断肝损伤风险;
- 服药24小时后实验室指标(如转氨酶、凝血功能)开始显著异常。
二、临床表现分期
根据症状进展分为四期:
- Ⅰ期(0.5~24小时)
以恶心、呕吐、出汗、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无症状。 - Ⅱ期(24~72小时)
胃肠道症状缓解,但出现肝功能异常(如右上腹疼痛、肝大),实验室检查显示AST/ALT显著升高(≥10000 U/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Ⅲ期(72~96小时)
黄疸、肝性脑病(意识模糊、昏迷)、低血糖、乳酸酸中毒,可能并发肾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 Ⅳ期(4天~2周)
恢复期,肝酶逐渐下降,组织学修复需3个月。
三、实验室诊断指标
- 血药浓度监测
服药4小时后检测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结合时间-浓度曲线评估肝毒性风险。 - 肝功能指标
- AST/ALT显著升高(≥10000 U/L提示严重中毒);
- 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 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增大。 - 其他辅助检查
- 血氨升高(提示肝性脑病);
- 肾功能异常(肌酐升高、少尿)。
四、鉴别诊断
需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或胃肠道反应,包括:
- 其他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中毒;
-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基础肝病;
- 急性胰腺炎(需结合淀粉酶、脂肪酶检测)。
总结
确诊需结合明确服药史、典型临床表现(分期进展)及实验室指标异常,同时排除其他肝损伤因素。早期血药浓度监测和肝功能动态评估是诊断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