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SC)的诊断标准基于基因检测和临床特征的综合评估,具体如下:
一、基因诊断标准
若基因检测发现TSC1或TSC2基因致病性突变(如无义突变、大片段缺失或功能验证的错义突变),可直接确诊。
注:约10%-25%患者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仍需结合临床标准判断。
二、临床诊断标准
采用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组合进行判断:
-
主要特征包括:
- ≥3个直径≥5mm的色素脱失斑
- ≥3个面部血管纤维瘤或头部纤维斑块
- ≥2个甲周纤维瘤
- 鲨鱼皮样斑
- 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
- 皮质发育不良(如脑皮质结节、白质移行线)
- 室管膜下结节或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EGA)
- 心脏横纹肌瘤
- 肺淋巴管肌瘤病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次要特征包括:
- “斑斓”样皮肤损害
- ≥3个牙釉质点状凹陷
- ≥2个口内纤维瘤
- 视网膜色素脱失斑
- 多发性骨囊肿
- 非肾脏错构瘤
-
诊断判定:
- 确诊标准:满足2项主要特征,或1项主要特征+2项次要特征。
- 疑诊标准:仅1项主要特征,或2项次要特征。
三、辅助检查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头颅MRI/CT:检测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或SEGA。
- 肾脏超声/心脏超声:评估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心脏横纹肌瘤。
- 脑电图:癫痫患者常显示棘慢波等异常放电。
- 皮肤及眼底检查:识别色素脱失斑、血管纤维瘤、视网膜错构瘤等典型表现。
四、其他注意事项
- 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智力障碍)是常见首发表现,婴儿期以痉挛发作多见。
- 需与神经纤维瘤病等疾病鉴别,结合多系统表现及基因检测可提高准确性。
以上标准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早期诊断有助于干预并发症(如癫痫控制、肿瘤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