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病毒治疗
- 药物选择:首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常需联合用药以抑制病毒复制。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也可用于特定病例。
- 治疗时机:无论年龄大小,确诊后应尽早启动治疗,尤其1岁以下婴儿无论症状如何均需立即用药。
二、机会性感染防治
- 抗感染药物:根据感染类型选择针对性药物,如头孢曲松治疗细菌感染、氟康唑抗真菌、更昔洛韦抗病毒等。
- 预防措施:定期监测免疫状态,对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免疫调节与支持治疗
- 免疫增强:使用基因重组IL-2或IL-12等细胞因子,辅助恢复免疫功能。
-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必要时使用特殊配方奶粉或营养制剂。
四、综合管理
- 定期随访:监测病毒载量、免疫指标及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心理支持:关注患儿及家庭心理需求,提供心理咨询与家庭护理指导。
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孕期检测HIV并采取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及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 多学科协作:需儿科、感染科、营养科等多学科联合管理,确保治疗规范性。
尽管目前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使部分患儿实现长期生存。家长需积极配合医生,严格遵循用药和随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