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 in children)是一种由于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生长发育障碍等症状。以下是小儿肾性尿崩症的诊断标准: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了解是否存在遗传因素或继发性病因。
-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和泌尿系统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其他相关疾病或体征。
2.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尿比重低于1.005,尿渗量低于200mOsm/(kg·H2O)。
-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为多尿,肾性尿崩症患者可达15L左右。
-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电解质情况以及有无感染,了解机体的基本状况。肾性尿崩症患者尿液浓缩,血红蛋白降低、血钠升高。
3. 特殊检查
- 基因检测:对于肾性尿崩症患者进行AQP2基因和AVPR2基因突变的筛查。
- 禁水-加压素试验:用于区分其他类型的尿崩症,排除精神性烦渴症等。
- B超:明确是否存在肾积水、巨大膀胱等并发症。
4. 诊断标准
- 定性诊断:成年患者每天尿量大于2.5L,或每天尿量大于30ml/kg,排除渗透性利尿因素及使用利尿剂等因素引起的多尿症后,可诊断为尿崩症。
- 病因诊断:明确NDI是原发性的还是获得性的,原发性者经过家系调查多能明确,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进行基因分析,获得性者有相应的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5. 鉴别诊断
- 精神性烦渴症:以女性多见,常有精神因素,尿量多变,夜尿增多不如白昼,可伴其他神经官能症主诉。
- 中枢性尿崩症(CDI):是指下丘脑或(和)垂体病变引起ADH分泌释放不足,临床特征是在有多尿多饮的生理性ADH分泌刺激因子不能引起适当的ADH分泌与释放。
通过以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合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可以对小儿肾性尿崩症进行诊断。如有需要,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