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管理
-
生玉米淀粉治疗
- 生玉米淀粉可缓慢释放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建议每次1.0~2.5g/kg,以1:2比例与凉开水混合,每3~6小时服用一次,避免与蔗糖、乳糖、果糖同食。
- 6个月内婴儿因缺乏胰淀粉酶,需6~12月龄后开始使用;改良玉米淀粉(如Glycosade)可延长血糖稳定时间至8~10小时。
-
营养结构
-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60%~70%,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类、非淀粉类蔬菜),避免精制糖及高糖水果。
- 蛋白质:优质蛋白为主(如瘦肉、鸡蛋、豆类),占总能量10%~15%。
- 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坚果、深海鱼),2岁以上患者脂肪供能比不超过30%。
-
喂养方式
- 婴儿期少量多次喂养(每2~3小时一次),幼儿及儿童每3~4小时进食,夜间需补充能量(如鼻饲)。
- 避免过度喂养,防止糖原累积和肥胖。
二、血糖监测
- 目标值:餐前或空腹3~4小时血糖维持在3.9~5.6mmol/L。
- 方法:推荐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24小时追踪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风险。
- 监测时机:餐前、运动前后、调整饮食或药物时需重点监测。
三、药物与并发症管理
-
代谢紊乱纠正
- 高脂血症:血甘油三酯>10.0mmol/L时,可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10岁以上)。
- 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持续>600μmol/L时,口服别嘌醇或补充枸橼酸。
- 酸中毒:年长儿可口服碳酸氢钠纠正慢性代谢性酸中毒。
-
其他治疗
- 严重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注射液可快速升糖。
- 肝移植适用于终末期肝病或严重并发症患者。
四、生活方式调整
-
运动建议
- 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 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
-
日常护理
- 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低血糖或代谢紊乱的药物。
- 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感染。
五、心理与教育支持
- 家长需掌握疾病管理知识,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减轻心理压力。
- 患者及家属需学习血糖自我管理,包括饮食记录、药物使用及应急处理。
总结
糖原贮积病Ⅰ型需终身管理,通过饮食控制、规律监测及多学科协作(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可有效改善代谢紊乱并延缓并发症。具体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建议定期专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