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的诊断标准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内镜病理结果,具体如下:
一、临床评估
- 高危病史
-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存在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缺陷疾病。
- 近期有真菌感染史或接触被真菌污染的食物。
- 典型症状
- 迁延性腹泻(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伴腹痛、腹胀、低热等,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或加重。
- 侵袭性感染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肠穿孔等严重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
- 直接镜检:发现成群的真菌孢子或菌丝(如念珠菌、曲菌等)是确诊依据。
- 培养鉴定:明确真菌种类(如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等)。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计数升高(侵袭性感染时显著);
- 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真菌抗原/抗体检测阳性(如念珠菌抗原)。
三、内镜及病理检查
- 内镜下表现
- 黏膜表面附着白斑、黄白色分泌物或溃疡,病变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严重者波及全结肠。
- 组织病理学
- 活检显示黏膜溃疡处有真菌菌丝侵入,病理切片可见菌丝或孢子。
四、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CT/MRI可显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或周围组织病变,用于评估并发症(如穿孔、脓肿)。
五、分型诊断(根据病原体)
- 念珠菌肠炎:儿童多见,伴鹅口疮,粪便呈豆腐渣样。
- 曲菌肠炎:以腹痛、血便为主,易播散至全身。
- 毛霉菌肠炎:起病急,伴呕血、黑便,病死率高。
诊断要点
- 确诊标准:粪便或组织病理发现真菌菌丝/孢子,结合典型症状及高危病史。
- 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区分,依赖实验室及内镜结果。
(当前时间: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