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
1. 临床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 头痛和呕吐: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和呕吐
- 意识障碍: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
- 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等
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关键手段,主要包括:
- 头颅CT扫描:这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以快速鉴别出血性病变与缺血性病变。出血性脑梗死在CT上通常表现为高密度影像
-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梯度回波序列(GRE),能够更加敏感地检测出血性转化以及识别微小的出血灶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病变、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原因
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辅助诊断信息,包括:
-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 脑脊液检查:出血性梗死者脑脊液压力常增高,可出现红细胞增多
4.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如下:
- 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在脑梗死初期,头颅CT或MRI未发现出血。
- 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在后续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出血,或根据首次影像学表现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5. 出血转化的影像学分级
ECASS-Ⅱ出血分级影像学标准将出血性脑梗死分为以下几类:
- 出血性脑梗死1型:梗死灶边缘小点状出血。
- 出血性脑梗死2型:梗死灶内融合的点状出血,无占位效应。
- 脑实质血肿1型:出血小于脑梗死灶面积的30%,伴有轻度的占位效应。
- 脑实质血肿2型:出血大于脑梗死灶面积的30%,伴有严重的占位效应,或出血超出脑梗死边界
6. 鉴别诊断
出血性脑梗死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 脑出血:脑出血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高密度影。
- 脑肿瘤:脑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显示占位性病变,常伴有其他症状。
- 产伤性颅内出血:多见于新生儿,有明显产伤史,出血部位多位于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
总结
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和MRI在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