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一种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以下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 起病方式:多在中年以后缓慢隐匿起病,病程为亚急性或慢性
- 早期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倦怠、无力、心慌、头昏、腹泻等症状
- 感觉异常:手指及足趾对称的感觉异常,通常下肢较重,表现为刺痛、麻木及灼烧感
- 运动障碍:逐渐出现肢体动作笨拙、走路踩棉感、闭目或在黑暗中行走困难
- 晚期症状:双下肢无力、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
- 括约肌功能障碍:晚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
2. 辅助检查
- 血液检查:
- 贫血:外周血象及骨髓涂片提示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网织红细胞数减少
- 维生素B12水平: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正常值为110~660pmol/L(140~900μg/L),低于100μg/L考虑诊断
- 其他指标: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甲基丙二酸(MMA)水平升高
- 胃液分析:多数患者显示抗组胺性胃酸缺乏
- 脑脊液检查:多正常,少数病例可有轻度蛋白升高
- 影像学检查:
- MRI:脊髓后索呈条形点片状病灶,T1WI和T2WI高信号,多数有强化
-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测异常率较高
3. 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中年以后缓慢隐匿起病,亚急性或慢性病程,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合并受损表现
- 血液检查:血清维生素B12减少
- 治疗反应:维生素B12治疗后神经症状改善可确诊
鉴别诊断
- 铜缺乏性脊髓病:与维生素B12缺乏性亚急性联合变性相似,但血清铜和铜蓝蛋白降低,补铜治疗后症状可能有部分改善
- 脊髓压迫症:病灶常自脊髓一侧开始,早期多有刺激症状,逐渐出现脊髓半切至横贯性损害症状
- 多发性硬化:起病较急,表现为横贯性或播散性病灶,以下感觉、运动、括约肌障碍,以及脑脊液改变
- 周围神经病:多种原因,特别是糖尿病或慢性酒精中毒的周围神经病可表现对称性四肢远端感觉及运动障碍,但多不伴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
- 亚急性联合变性:表现后索及后根受损症状,如感觉丧失、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明显感觉过敏等,但无运动障碍,脑脊液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
治疗
- 维生素B12补充:一经确诊或拟诊本病,应立即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总疗程6个月
- 贫血治疗:贫血患者可使用铁剂或叶酸治疗
- 胃酸缺乏治疗:胃液中缺乏游离胃酸的患者,可服用稀盐酸合剂或胃蛋白酶合剂
- 康复治疗:加强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辅以针灸、理疗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预后
- 早期治疗: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改善本病的关键,如能在起病3个月内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 长期预后:若充分治疗6个月至1年仍有神经症状,则难以恢复。不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加重,甚至可能死亡
预防
- 病因预防:改善饮食习惯,纠正营养不良,多进食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并应戒酒
- 疾病治疗:尽快治疗胃肠疾病等可导致吸收障碍的疾病
通过以上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