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青少年(14-25岁)单侧或不对称性上肢远端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常累及骨间肌、小鱼际肌及前臂尺侧肌肉,手部呈“斜坡征”(肌肉萎缩呈斜坡样改变)。
- 伴随症状:寒冷环境下症状加重(寒冷麻痹),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伸指震颤),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锥体束征阳性(如Hoffmann征)。
-
影像学检查
- 颈椎MRI(屈颈位):是诊断的“金标准”。屈颈角度需达25°以上,典型表现为:
- 膜-壁分离现象:硬膜囊后壁前移,与椎管后壁分离,形成新月形异常信号带。
- 脊髓改变:颈髓下段萎缩变扁、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部分可见硬膜外静脉充血或血管流空信号。
- 中立位MRI:可辅助观察颈髓萎缩、异常高信号等表现,但需结合屈颈位MRI。
- 颈椎MRI(屈颈位):是诊断的“金标准”。屈颈角度需达25°以上,典型表现为:
-
神经电生理检查
- 肌电图(EMG):提示下颈段(C7-T1节段)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
- 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可评估神经肌肉电活动异常,辅助鉴别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
鉴别诊断
- 需排除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脊髓进行性肌萎缩等运动神经元病,以及颈椎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总结:平山病的诊断需综合青少年发病特点、单侧上肢远端肌萎缩及寒冷麻痹等临床表现,结合屈颈位MRI的“膜-壁分离现象”和神经电生理异常,方可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建议疑似患者尽早就诊并进行规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