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白质海绵状变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不同分型,具体表现如下:
一、分型表现
-
先天型
- 出生时即出现肌张力低下、吸吮及吞咽困难,部分患儿可在数周内死亡;
- 可能伴随嗜睡、喂养困难及肌肉松弛。
-
婴儿型(最常见)
- 多发生于出生后2-6个月,典型三联征:肌张力低下、巨颅、竖头困难;
- 6个月后出现发育迟滞,1岁后可能发生惊厥,常伴阵发性角弓反张、去大脑强直;
- 头围快速增大始于2-5个月,2岁后增速减缓;
- 多数在4-5岁内死亡。
-
少年型
- 起病较晚(约5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及智力障碍、视力减退;
- 可能出现小脑共济失调、视神经萎缩及色素性视网膜变性。
二、典型症状
-
神经系统表现
- 运动障碍:早期肌张力低下,后期转为肌张力增高,出现瘫痪或痉挛性双瘫;
- 癫痫发作:可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或局部性发作;
- 智力障碍:认知、语言及学习能力显著落后。
-
头部特征
- 巨颅征:头围异常增大,额顶、颞部及枕部膨出,颜面较小;
- 颅缝分离:因脑水肿导致颅压增高,可伴头痛。
-
眼部症状
- 出生后视力逐渐下降,2岁左右完全失明;
- 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苍白、血管变细等视神经萎缩表现。
-
其他症状
- 消化道问题:吞咽困难、胃肠道反流,需鼻饲喂养;
- 自主神经异常:高热、多汗及情绪不稳定;
- 呼吸障碍:晚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三、病情进展与预后
该病呈进行性加重,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后期多因严重神经损伤或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导致死亡。先天型及婴儿型预后极差,少年型部分病例可存活至青少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