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的地形特点、物产和历史。
海南岛是中国南海西北部岛屿,陆地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海南岛纵深地质构造表现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区,幔凹中心在琼中至乐东一带,幔凹深度为30多公里。由于岛内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差异,在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海南岩石有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3大类,遍布全省各地。海南岛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海南岛的山地位于岛中部偏南,北界为光雅、儋州、仁兴、屯昌、乌坡、龙塘,南界为长茅、田独、保亭、光坡,东界至东升、军田、兴隆,西界达昌江、大田、尖峰等,面积8639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25.1%。中部山地在海拔500米以上,是海南地貌的骨架,以中山(800米以上)为主,面积6067.6平方公里,占山地的7成强;低山(500~800米)只有2571.4平方公里,占近3成。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形高峻而圆浑。山脉大体分为3列,均东北—西南走向:东列为五指山山脉,主要山峰有自马岭、五指山、吊罗山、七指岭、马咀岭等;中列为黎母岭山脉,主要山峰有黎母岭、鹦哥岭、猴猕岭、尖峰岭等;西列为雅加大岭山脉,主要山峰有雅加大岭、霸王岭和仙婆岭等。丘陵地中也有较高的齐顶面或和缓的山顶面,常见的为450米、350米、250米三级。丘陵之间的盆地,如白沙盆地、屯昌盆地、乐东盆地和琼海石壁盆地等,光、热、水、土及各种生态条件优越,是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生长的良好环境。海拔350米以下的低丘、谷地、盆地内,有充足雨量和河水的滋润,土质很好,又具备防风条件,非常适宜于发展天然橡胶和热带经济作物,因而环山丘陵带成为海南橡胶热作分布带,也是中国最大的橡胶热作基地。海南岛的台地在各类地貌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宽广的台地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可分为海拔20米和40~50米2级,逐渐向海倾斜。台地地貌类型多样化,有玄武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其中玄武岩台地面积最大,达4159平方公里,占台地总面积近四成。三角洲平原,在江河出口处由泥沙堆积而成,但海南岛山林茂密,河流含沙量不大,绝大多数江河出口沉积物堆叠不厚,如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河口都仅停留在三角洲的雏形或河口平原状态,典型的三角洲只有位于海口市的南渡江口三角洲,还有儋州西北濒临北部湾的北门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