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期治疗
-
对症支持治疗
- 稳定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血压、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必要时扩容(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 控制脑水肿:使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脱水剂或利尿剂,减轻颅内压增高。
- 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抗生素)、代谢异常(纠正紊乱)、血管畸形(手术)等原发病进行治疗。
-
抗凝与溶栓治疗
- 抗凝剂(如肝素、华法林):适用于血栓进展或复发风险高的患儿,需排除出血倾向。
- 溶栓治疗(如rt-PA):发病4.5小时内且无禁忌证时使用,需医生评估后快速静脉注射。
-
脑保护剂应用
- 使用尼莫地平(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依达拉奉(抗氧化剂)等药物,减少脑损伤,促进神经修复。
二、恢复期与康复
-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 通过按摩、理疗、运动功能锻炼等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结合针灸、电疗等辅助治疗,改善痉挛和运动障碍。
-
长期管理
- 定期随访,监测发育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家长需配合医生,保持患儿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复发风险。
三、注意事项
- 病因筛查:需通过影像学(CT/MRI)、脑脊液检查等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 避免自行用药:抗凝、溶栓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防止出血等副作用。
及时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患儿可完全恢复。若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症状,应立即就医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