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症状观察
- 瘙痒与疼痛
被虱子叮咬后,局部皮肤通常会出现剧烈瘙痒,可能伴随红肿、疼痛或灼热感。若瘙痒扩散至周围区域或持续加重,需警惕中毒可能。 - 皮肤异常
- 丘疹/红斑:叮咬处可能出现红色小丘疹或斑块,颜色鲜红或暗红,边缘清晰,中央可能有凹陷。
- 水肿:局部组织因毒素反应出现肿胀,可能伴随热感和触痛。
- 水疱或溃疡:严重时可能出现小水疱甚至溃疡,尤其是小腿等暴露部位。
二、全身症状判断
若出现以下全身反应,可能提示中毒或严重过敏:
- 头晕、恶心、呕吐:毒素可能引发全身性反应。
- 发热或乏力:部分毒虫叮咬后会导致体温升高或全身无力。
- 呼吸困难或心跳加速: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医。
三、处理与就医建议
- 初步处理
- 清洁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叮咬处,减少感染风险。
- 冰敷消肿: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 避免抓挠: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 及时就医
若症状持续加重(如红肿扩散、全身不适),或怀疑中毒(如头晕、呼吸困难),需尽快就医。医生可能通过显微镜检查确认虱虫,并开具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外用杀虱剂。
四、预防措施
- 穿长袖衣裤,避免暴露皮肤。
- 使用驱虫剂,减少虱虫叮咬风险。
- 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洁衣物和床单。
总结:若叮咬后仅出现轻微瘙痒、丘疹,可先居家观察;若伴随全身症状或局部恶化,需立即就医。清明户外活动时,建议做好防护措施以降低风险。